close


美國政府官員以及一些私人團體最近承認他們正在研製開發一種昆蟲模樣的間諜機器人。一些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團隊甚至在昆蟲活體裏植入電腦晶 片,目的是為了通過在昆蟲體內載入間諜程式,遠端控制它們的飛行肌肉。一旦研製成功,這種間諜飛蟲不僅可以跟蹤目標,幫助彈道導彈鎖定攻擊對象,甚至還可 以用在緊急救援上,比如利用它體積小的優勢可以輕鬆穿過倒塌房屋的縫隙,從而尋找出倖存者的下落。


把電腦晶片植入蛾蛹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把電腦晶片植入蛾蛹裏,這樣隨著蛹的發育,昆蟲的神經系統與體內的硅片長在了一起,一隻真正的電子蟲就這樣誕生了。負責該項目的阿密特表示“科幻小說裏的情節在現實中也可實現。”
然而要真正實現這一點並非易事。事實上,目前在技術上還存在非常艱巨的挑戰,大多數的科學家甚至懷疑可以實現以上所有功能的模型並不存在。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間諜飛行器已經被軍方廣泛使用。然而在過去的10年中,產品的數量和成熟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據統計,美國去 年一年間諜飛行器累計飛行長達16萬飛行小時,比2003年增加了4倍多。美國防部的文件記載:如今有將近100多種不同的間諜飛行器模型在使用中,小的 和鳥兒一樣靈巧,大的則有一架小型飛機那麼大。

“只是把傳統機器人按照比例縮小是不行的。”加州伯克利大學研究機器人的專家羅納德表示。不說別的,要研製出這樣小體積的飛行器會遇到氣體力學上的巨大挑戰———飛行器的翅膀必須以非常精確的方式上下拍打。

中情局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一直是處於領先地位的,然而最終也以宣佈失敗告終。30年前,中情局研發出了一種外形酷似蜻蜓的飛行器,而它的動力完全依靠自身攜帶的一個很小很小的引擎。雖然這只“蜻蜓”成功飛了起來,然而一陣大風就可以把它掀翻在地。


可能會被鳥類吃掉


事實上,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解開了昆蟲飛行的謎團———上個月,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員發表了一篇物理論文,闡述了蜻蜓如何調整前後翅膀的運 動,以減少盤旋時的能量消耗。這一發現對於間諜昆蟲的研究可謂意義重大,因為這樣小型的飛行器不可能背負沉重的電池,減少飛行中的能量消耗是事關成敗的課 題。即使技術上的難題可以得以解決,意外導致的失敗仍然無法避免。“他們可能會被鳥類吃掉,被蜘蛛網粘住。”伯克利大學的羅納德表示,“無論你的間諜飛行 器有多聰明,即使被安了奔騰處理器,如果遇上以每小時30英里飛行的鳥,除了束手就擒你別無選擇。”(周雲)


視頻

VIDEOS | 'The Dragonfly'


Fro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7-10/10/content_6856009.ht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10/08/AR2007100801434.html?hp


原來阿福說的是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紅中李 的頭像
    紅中李

    胡亂寫寫的東西

    紅中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